钟乳石被刻到此一游,钟乳石奇观
- 12
- 2025-04-24 19:15:27
- 15
有哪些描写淄博的古诗?
淄博是齐文化起源地,文化悠久,风景秀丽,古代繁华之地,不乏文人墨客慕名到此吟诗作赋,留下传世的诗篇。淄博本地更是出过不少历史名人,在家乡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。
曾经赋诗的古人早已湮没于历史烟尘,他们的诗篇却一直流传至今,传颂着淄博昔日的风光。
临淄因临近淄河而得名,历史悠久,是齐文化起源地。8000年前临淄后李人就在这里生存,创造了后李文化。武王伐纣后,姜太公在临淄建立齐国。齐国发展成为周朝在东方的第一大国。“临淄城中七万户……临淄之途,别毂击,人肩摩,连衽成帷,举袂或幕,挥汗如雨,家敦而富,志高而扬”,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大都市。这里靠渔盐之利,文化昌盛,经济发达,名人云集,境内名泉众多,牛山等名山林立,明代诗人韩超然有描写临淄八景的《临淄八景》诗:
高阳馆外酒旗风,矮矮槐荫夏日浓。
秋入龙池月皎皎,春回牛山雨蒙蒙。
古冢遗迹怀晏相,荒台故址吊桓公。
淄江钓罢归来晚,西寺楼头听晓钟。
晏婴做为齐国相国,辅佐了齐国三位君王,为齐国强盛做出巨大贡献,晏婴死后,齐人感恩其爱戴百姓,将其葬于晏婴冢。后人念其功德,经常去晏婴冢前吊唁。清代诗人邓性有作诗《晏婴遗冢》:
当年清节励狐裘,讽谏功高谁能俦。
咫咫计桃三士冢,累累同是古荒丘。
另有清代诗人崔振宗在《吊晏婴冢》中有这样的诗句:
匹马空郊泪欲倾,苍烟远近暗荒城。
交游海内生平遍,衰草斜阳哭晏婴。
淄河作为淄博的母亲河,孕育出灿烂的齐文化,古代淄河风景秀丽,河流纵横,清泉密布,河水清莹。河岸林木茂盛,绿树成荫,鸟语花香,引无数墨客在此舞文弄墨,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。清朝知县邓性有在淄河边垂钓,远眺缓缓流淌的淄河水,感叹姜太公淄水河畔建立齐国不朽功业,触景生情,作诗《淄江晚钓》:
断岸溹洄碎石津,波光遥映月生春。
于今偶见垂钓叟,回忆当年钓渭人。
淄河东岸有一水潭,名曰龙池,泉水清澈,常年喷涌,冬季亦不结冰。龙池左右分别有一口水井,称作“龙眼”。龙池四面绿竹环绕,环境优雅,宋代赵明城曾赞美龙池“原泉混混,绿竹猗猗”。每逢皓月当空,月影倒映龙池之上,形成“龙池秋月”美景。邓性有《龙池秋月》诗云:
风声在树月萧萧,寒月光流兔魄娇。
影落澄潭珠出浦,蛰龙惊起欲随潮。
淄河东岸,牛山西麓,有一泓泉水清澈甘甜,五泉并出,就是著名的天齐渊。传说为天主神之地,秦始皇和汉武帝曾到此祭祀过天主神,天齐渊依山傍水,泉水源于嶙峋错落的叠嶂之中,水从平滑的岩石缝隙汩汩流出,漫过巨石飞流直下,水流击石,哗然做响,蔚为壮观。泉水周围雾气蒸腾,霞光映衬,波光粼粼,五彩缤纷,如一幅情趣盎然的水墨画。清代知县杨端本有歌颂天齐渊诗句《秋杪温泉》:
地势转灵异,枯泉涌石痕。
水新清白冽,岩冷气全温。
自足滋千顷,还期沃万村。
何时登岱岳,天际问真源。
曾任临淄知县的清代诗人邹崇孟也为天齐渊赋诗:
今朝登高同到此,群山石壑无遗观。
须叟入座无肴核,举杯一饮千觞干。
淄博桓台境内有淡水湖泊马踏湖,春秋时期,霸主齐桓公在此会盟诸侯,聚兵列阵,平地马踏成湖,故名曰马踏湖。湖内河道纵横,碧水盈盈,芦苇荷花一望无垠,岸边杨柳参天。乘船湖中,蒲苇夹道,置身其中,遥看水天一色,烟雾迷绕,侧听细波软语,宛如置身于山水墨画,有北国江南之称。清代王渔洋就是桓台人,年轻时常流连于马踏湖之间,写下不少诗作,其中有绝句《锦秋湖》:
鹅鸭城边水映空,渔舟往来暮烟中。
唱歌未断神鸭起,荷叶菱花四面风。
淄博南部为沂蒙山区沂源县,因地处沂河源头而得名。这里历史悠久,早在四五十万年前,就有人类祖先“沂源猿人”在这里繁衍生息,孕育出灿烂的远古文明。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,曾吸引不少文人到此。清代文人屈复在此做诗《沂水春帆》:
沂河桃李布春晖,无数舟连画尾归。
夹岸林花衔日落,满天帆影带香飞。
水转山烟随欸乃,村回鸟路入芳菲。
行人谁问仙源路?只有鱼郎坐钓矶。
淄川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,齐山位于淄川境内。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,公子小白从齐山穿过齐门洞,提前到达齐国登基,后来成就霸业。现在山上还有齐国兵营留下来的米臼石和齐长城遗址,为齐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齐山高山悬瀑,钟乳石倒挂,泉水清冽甘甜,古栈道随山势蜿蜒。秋天走在齐山栈道,仰望崖中苍松傲立,俯瞰脚下红叶遍地,绵延数里,蔚为壮观。唐代著名诗人杜牧重阳节登齐山,为齐山景色吸引,赋诗《九日齐山登高》:
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
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
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用登临叹落晖。
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泪沾衣。
淄博北部为高青县,由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来。高苑有湖泊南浦,属马踏湖一部分,湖内盛产鱼、藕。春夏之际,花红柳绿,湖水荡漾,浦中渔歌,号子响彻天地,游人络绎不绝。宋代文豪苏东坡曾游览此湖,并作诗《荷花》:
贪看翠盖拥红妆,不觉湖边一夜霜。
卷却天机去锦缎,从教匹练写秋光。
古青城境内有大清河流过,在此处拐弯,形成一处水湾白龙湾。夕阳西下,河水乏金,沿岸垂柳,临水持竿,龙湾晚钓,别有一番韵味。宋代方凤曾路过白龙湾并作诗《咏青城·过白龙湾》:
晨光如画白龙湾,练影秋波杳霭间。
往日玄黄交战罢,于今水石共清闲。
博山因山多而得名,古称颜神镇,今在地理位置上是山东省的中心。境内群山林立,孝妇河、淄河和汶河从各山中汩汩流出,向各个方向蜿蜒流去,把博山造就成山清水秀、洞奇古幽的鲁中山水画廊。齐长城、齐鲁亮兵台和唐代建筑玉皇宫、碧霞元宫等古迹更为博山蒙上一层文化色彩。古人曾为博山作诗《颜神八景》:
黑山暮雨燕飞斜,峨岭晴岚啼乱鸦。
孝水澄清遗妇泽,阳坡绕翠近人家。
禹山积雪阴无日,仙洞藏春地早花。
秋谷高风贤址在,珠泉印月煮新茶。
峨岭位于博山孝妇河畔,这里林木茂密,古柏参天。每逢天晴日暮,群鸦盘旋飞鸣,令人心旷神怡,有飘飘欲仙之势。日落天黑,闻孝水潺潺和古刹钟磬之声,幽趣横生。清朝“一代帝师”孙国老到此游玩景动乡情,作诗《柿岩赠禹年》:
山从屋上岚烟合,水抱村流涧响闻。
北渚渔樵通远望,西畴巾驾逐归云。
淄博张店古称黄桑店,因古时来往商旅常在桑树林处几家店内栖息饮食而得名。几家店铺中唯张氏店户生意最为兴隆,黄桑店逐渐改成张店。春秋时期,此地是齐国重要的商旅之道,后燕国乐毅伐齐有功,受封此地为昌国君,因此张店古代也叫昌国县。张店是龙口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蔓延地带,五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就开始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。古时这里是鲁中地区重要的商贸之地,商贾云集,一片熙熙攘攘的闹市繁荣景象。清代高肇翰曾在此作诗《昌国城怀古》:
茅屋萧萧只数楹,村名仍是古城名。
缫车声里人闲聚,指点山河说乐生。
十二山河已破碎,古城渺渺却安全。
若还龙轴人多智,未必将军惜弹冠。
周村古称昼屯,因地处丘陵和平原交接处,故名“昼”,临水而居成之为“昼屯”。宋时名称演变为周村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周村开始有了丝织业,汉代时周村丝绸便供应皇室,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源头。周村作为重要商阜,商贾云集,古商城店铺林立,街道纵横,古建筑风格迥异。繁华的商阜之地,人杰地灵,造就了一位女诗人王碧莹,写过很多关于周村风景的诗,其诗清新自然,所作写景诗如格调清新的风景画,有诗《寒食》:
芳草青青柳放芽,东风摇曳几枝花。
宵灯不起临家火,春风如波浸碧纱。
长白山位于周村西部,因常年白云缭绕而得名。此处山势峻拔,重峦叠嶂,绵延数十公里。也有传说长白山得名与彭祖有关,传说彭祖有徒弟白兔子,在长白山修行。白兔子外长白山修行时身边有一只玉兔片刻不离,后人称其为“长寿白兔公”,此山也被叫做“长寿白兔公山”,后来慢慢被人简化位长白山。唐朝诗人韩翃曾为此写诗《送齐山人归长白山》:
旧事仙人白兔公,掉头归去又乘风。
柴门流水依然在,一路寒山万木中。
时过境迁,经历战乱和现代人的破坏,这些历史的风景大都早已不复存在。建国后,由于淄博大力发展工业,用水量增加,导致水位下降,河水断流,那些明泉早已枯竭,有的也变成人的垃圾场。由于人们过度的开采山石,那些名山也没躲过被毁的浩劫,变的满目疮痍,断壁残垣。只有那些在齐地写下的传世诗作,永远的成为了淄博曾经风景秀丽的见证,成为现代人对青山绿水,历史繁华的向往。
淄博政府已经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,现在正投资对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,争取恢复旧貌,使昔日如诗的历史风貌重现,为后人留下一片绿水青山。
国庆节期间,我曾到淄河畔太公湖游玩,看到建设已初步成效。那些胜景虽毁,但灵气还在,希望那些历史名胜能重现,再次吸引更多的人到此。作为现代人,我们都要爱护自己的家乡,不要重蹈历史得覆辙,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,蓝天沃土!
(成文仓促,不足之处请谅解。由于描写淄博得古诗太多,只写入一部分。欢迎大家关注,我们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!)